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朱湾唐代〕《重阳日陪韦卿宴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清规雅兴谢公

清规(清規)qīng guī
(1).谓供人遵循的规范。《梁书·谢朏传》:“且文宗儒肆,互居其长;清规雅裁,兼擅其美。” 唐 杜甫 《偶题》诗:“后贤兼旧制,歷代各清规。” 宋 王禹偁 《乞赐终南山人种放孝赠表》:“少加粟帛之恩,俾谐丧葬之礼,上则成先皇之雅意,下则扬隐士之清规。”
(2).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清规。始于 唐 代 百丈山 怀海 创立的“禅门清规”。 元 黄溍 《百丈山大智寿寺天下师表阁记》:“詔 开山 大訢 领其徒而以禪师所制清规为日用动作威仪之节。”《水浒传》第四回:“长老道:‘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你两个做得好事!扰乱清规,不守仙范,那里是出家读书人的道理!”《西湖民间故事·飞来峰》:“那时, 西湖 灵隐寺 里有个 济颠 和尚,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清规。”
(3).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如:数不清的清规和戒律。
(4).月。月满如规,光辉皎洁,故谓。 唐 卢照邻 《琴曲歌辞·明月引》:“澄清规於万里,照离思於千行。” 唐 李商隐 《赋得月照冰池》:“高低连素色,上下接清规。” 五代 齐己 《中秋月》诗:“空碧无云露溼衣,羣星光外涌清规。”  ——《漢語大詞典》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侯 hóu/hòu《國語辭典》

侯 [ hóu ]

  1. 中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其余大国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士大夫间彼此的尊称。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4.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宋·朱熹·注:「侯,张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而设正。」
  5.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侯嬴。
  1. 美好。《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笺引韩诗云:「侯,美也。」
  1. 何。表示疑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之事也。」
  1. 发语词。相当于「惟」、「维」、「伊」。《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书·卷一○○·叙传上》:「侯屮木之区别兮,苟能实而必荣。」唐·颜师古·注:「侯,发语辞也。」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雅兴(雅興)yǎ xìng
高雅的兴致。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寻 五柳 之先生,琴尊雅兴;謁孤松之君子,鸞凤腾翩。”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 郢 中才。”《镜花缘》第八七回:“我因今日飞鞋这件韵事,久已要想替他描写描写……姐姐可有此雅兴?”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漢語大詞典》
谢公(謝公)xiè gōng
(1).指 晋 谢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桓子野 每闻清歌,輒唤‘奈何!’ 谢公 闻之曰:‘ 子野 可谓一往有深情。’” 唐 李白 《示金陵子》诗:“ 谢公 正要 东山 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施圣与枢密帅隆兴》词:“试问 东山 风月,更著中年丝竹,留得 谢公 否?”
(2).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 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唐 钱起 《送包何东游》诗:“子好 谢公 跡,常吟孤屿诗。” 明 高启 《天平山》诗:“难追 谢公 游,空发 阮生 慟。”
(3).指 南朝 齐 谢朓 。 唐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 谢公 。”
(4).指 宋 谢景初 。 元 费著 《笺纸谱》:“纸以人得名者,有 谢公 ,有 薛涛 。”参见“ 谢公牋 ”。  ——《漢語大詞典》
题 ( 題 ) tí《國語辭典》

題 [ tí ]

  1. 額頭。《說文解字·頁部》:「題,額也。」《韓非子·解老》:「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2. 詩文、演講或一件事情所標立的一項名目。如:「標題」、「詩題」、「文題」。
  3. 考試時要求解答的問題。如:「選擇題」、「試題」、「問答題」。
  4. 量詞。計算題目的單位。如:「十題問答題」、「兩題申論題」。
  1. 簽署、寫在上面。如:「題名」、「題詩」、「題字」。
  2. 述說。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諸葛亮鋤田鉋地,劉先生織席編履,那等的人題他做甚麼?」同「提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