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谢太傅(謝太傅)xiè tài fù
指 晋 谢安 。 安 卒赠太傅,故称。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尝高 谢太傅 ,携妓 东山 门。”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图十韵》:“从来 谢太傅 ,丘壑道难忘。”亦省称“ 谢傅 ”。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 谢傅 旌旗控上游, 卢郎 罇俎借前筹。” 明 何景明 《还家口号》:“闲居拟著 潘安 赋,高卧寧知 谢傅 心!” ——《漢語大詞典》
谢 ( 謝 ) xiè
谢 [ xiè ]
-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 认错,道歉:~过。~罪。
- 推辞:~绝。闭门~客。
-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 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 姓。
雪日内集
世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分类字锦》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儿女(兒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讲论(講論)jiǎng lùn
(1).讲谈论议。 汉 班固 《西都赋》:“讲论乎六蓺,稽合乎同异。”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三:“讲论物价问题时,重读的当为‘降低生活’。”
(2).说长道短,议论。 明 刘兑 《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漢語大詞典》
(2).说长道短,议论。 明 刘兑 《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漢語大詞典》
文义(文義)wén yì
(1).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汉书·扬雄传下》:“今 扬子 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於圣人。”《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南齐书·陆澄传》:“ 澄 当世称为硕儒,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2).亦作“ 文谊 ”。文字的意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 毕氏 沅 校本,不解前后文谊。” 章炳麟 《文学说例》:“是‘乐相乐’为当时常语也。斯二者必求其文义,则窒阂难通,诚以韵语异於他文耳。”
(3).文辞。《晋书·李玄盛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宋书·颜延之传》:“时尚书令 傅亮 自以文义之类,一时莫及, 延之 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睡去,梦见身为儒生,粗知文义。”《明史·刘显传》:“ 刘显 , 南昌 人,生而膂力絶伦,稍通文义。” ——《漢語大詞典》
(2).亦作“ 文谊 ”。文字的意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 毕氏 沅 校本,不解前后文谊。” 章炳麟 《文学说例》:“是‘乐相乐’为当时常语也。斯二者必求其文义,则窒阂难通,诚以韵语异於他文耳。”
(3).文辞。《晋书·李玄盛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宋书·颜延之传》:“时尚书令 傅亮 自以文义之类,一时莫及, 延之 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睡去,梦见身为儒生,粗知文义。”《明史·刘显传》:“ 刘显 , 南昌 人,生而膂力絶伦,稍通文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