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南北朝〕《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康乐以来与其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康乐(康樂)kāng lè
(1).安乐。《礼记·乐记》:“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梁启超 《论进步》:“其羣治之光华美满也如彼,其人民之和亲康乐也如彼。”
(2).淫乐。康,通“ 荒 ”。 汉 刘向 《说苑·权谋》:“ 中山 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踦,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謡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
(3).舞曲名。《史记·孔子世家》:“选 齐 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 司马贞 索隐引 王肃 云:“舞曲名也。”
(4).指 南朝 宋 文学家 谢灵运 。《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袭封 康乐公 ,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 谢康乐 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山川﹞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未復有能与其奇者。”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羣季俊秀,皆为 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 康乐 。”  ——《漢語大詞典》
以来(以來)yǐ lái
(1).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或特指某一时间)的一段时期。《左传·昭公十三年》:“志业於好,讲礼於等,示威於众,昭明於神,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陈书·世祖纪》:“自丧乱以来,十有餘载,编户凋亡,万不遗一。”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魏 晋 以来出於九品中正, 隋 唐 至今出於科举。” 刘大白 《成虎不死》:“ 成虎 ,一年以来,你底身子许是烂尽了吧。然而你底心是不会烂的。”
(2).犹言以后。《战国策·韩策一》:“自今以来, 率 且正言之而已矣。”《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3).拿来。《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有珍怪之食, 盱 必先取足焉。 夏父 曰:‘以来!人未足而 盱 有餘。’” 何休 注:“犹曰以彼物来置我前。人, 夏父 自谓也。”
(4).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有余。《太平广记》卷七四引《仙传拾遗·张定》:“即提一水瓶,可受二斗以来,空中无物,置於庭中。”《太平广记》卷二○五引 唐 刘恂 《岭表录异·铜鼓》:“鼓面圆二尺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来。炉铸之妙,实为奇巧。”
(5).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边报 犬戎 游骑,已至 深 祁 以来。”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便恐盗贼团聚,直至 大名府 以来,人户惊移。”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 臣 ﹞今已进发往 郴州 桂阳 监以来驻泊。”
(6).指已经发生的情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那积世的老婆婆,其时暗猜破,高点着银釭堂上坐。问侍婢以来,兢兢战战,一地里篤么。”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与其(與其)yǔ qí
连词。在比较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时,“与其”用在舍弃的一面。《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楚辞·九辩》:“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寧穷处而守高。”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有了钱,与其这样化的吃力不讨好,我倒不如拿来孝敬点给叔公了。”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错了,与其说我怕你,不如说我怕我自己。”  ——《漢語大詞典》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1.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2.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3.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1.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1.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1.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2.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1.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